首頁 > 產業知識庫
塑膠產業電子報
重要議題評析
2020.12.24

我國人才發展與全球社會創新之共鳴與共振

吳孝三 山衛科技董事長

緒論

全球在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為了經濟成長,衍生出環境破壞、城鄉失衡等社會結構問題,為平衡經濟獲利與環境永續發展,並讓社會公益與企業獲利相得益彰,強調創新與社群合作的「社會創新」便應運而生。無獨有偶,從產業面來看,無論是製造業的「工業4.0」或是更為廣義的「數位轉型」,當前正是全球產業熱門的議題,若進一步尋求其定義,不難發現先進國家正不斷地提出各自的倡議,使得兩者仍處在變動中的進行式,而這些前瞻的議題,其在全球化社會創新上的意涵上不只「共鳴」,更存在「共振」的變動頻率。 不僅如此,連帶影響更為基礎與深遠的產業人才發展策略,從我國十二年國教新制,108年課綱所提出的「全人教育」與「核心素養」亦可發現其端倪。

Digital 3.0突破時空限制,實現集體共學環境

隨著工業時代的進化,誠如孔恩所提到「典範移轉」,全球化的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亦從過去的電子化(electronic)時代進入到全球互聯網 (Internet),而今進入5G + AIoT 的階段(Digital 3.0),由於Digital 3.0影響所及,不僅涵蓋全球的所有產業,亦包括半導體與資通訊以外的其他產業,我國產業過去已掌握製造業的代工(OEM)利基,未來是否可以利用當前後疫情時期的大好機會,而更上一層樓,端視能否意識到必須「同舟共濟(One Company)」,進而整合建立產業聯盟國家隊。這對於我國人才發展上的啟發在於宣告過去數百年,有組織的「集體學習」模式,將可藉由數位經濟進程中的第三階段,進入HI(人類智力)結合AI(人工智能),而最終進化到Digital 4.0,可同步的「共同學習」階段!

產業轉型的人才培訓應秉持科學系統化與設計未來的精神

綜觀產業整體的數位轉型與典範遞移,不僅只是單純的人力取代需求作為驅動,以較大的視野與角度來觀察文明發展的軌跡,可以發現除了上述所提到共學環境所獲得的「集體智力」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在於,產業規模化植基於科學和實證主義的發展架構。舉例來說,工業時代前,歐洲歷經了啟蒙時代,而啟蒙運動的形成,則是因為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以及廣泛使用,讓人類因之得以開始進入「集體學習」的階段。這導致工業革命發生在三一圈地政策執行後五十年的期間人口暴增一倍的英國,又由於人口暴增以至於原本持續數千年的社區經濟模式無法形成平衡,再加上英國率先簽署了專利保護法等脈絡因素….,總結可發現英國提供了所謂的知識環境,也就是科學和實證主義備受尊敬的環境。這也呼應十三世紀的神學及哲學家,經驗論者羅傑.培根(Rover Bacon, 1214~1294)所言,宣揚實證自然知識的哲學,亦即將科學摻入哲學中,自此,也建立了西方科學哲學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

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計量標準的重要性,早在1765年,瓦特設計完成了测量尺寸用的重要工具,千分尺,這也是瓦特得以突破原本技術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由系統發展的角度而言,有了計量才能訂標準,有了標準才能追求更好的品質,有了品質才能掌握具有時間因子的可靠度,而具可靠度的產品才能讓已經成熟的市場所接受。因此若稱機械工程為工業之父,那稱計量標準是工業(產業)發展之母,應不為過。

「科技始自人性」這句話背後隱含主動設計與問題解決的重要意義,上述所提及的科學,其主要目的在於探索真相、發現規律與建立預測模型,然而「科技」的目的在于設計未來與預應式(proactive)的問題解決。完成《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劍橋學者李約瑟,曾提出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其主要命題為「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探究其論述後可發現,從華人原本多元兼容的先秦文化中,包括主要以「忠恕慈」一以貫之的「中道」治國精神,已然逐漸偏離成忠於皇帝的統治者中華文化,明朝的社會在過去五百年來,更因統治者的鎖國政策,而令中國成為故步自封的「中央」之國,放棄了和世界不同文化主動交流以及失去能自省的機會, 如此一來,就等於在世界的舞台上,自動放棄了設計未來的發言權,之後的清朝,更因保守而招致列強不斷入侵,而最大的反差就是在十九世紀後期,亞洲唯一工業化的日本,卻由原本的倭國轉化為世界的工業大國。

綜合上述不難發現,如果「科學系統化」是過去教育與培訓的重要基礎,則「設計未來」的精神也正呼應當前教育「核心素養」當中的自發、互動與共好。當前全球科技發展正處在人類史上最突破性的創新階段,而因應後疫情時期與美中科技戰影響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尤其亞太地區經濟重整已為台灣帶來新機會,除了追求經濟再次成長之外,秉持經濟獲利與環境永續發展兼顧的社會創新全觀思維,正是台灣傳承先秦中華文化精髓,再一次可以充分展現自我內涵的絕佳機會。

工業4.0帶動社會創新之策略與產業人才發展的行動方案

基於上述觀點,本人提出工業4.0帶動社會創新之策略產業策略:

首要需先建立完整可以支持未來永續發展的工業製造能力(在本文中稱為「(供需)耦合創新模式」),自供應端,由開發設計、製造結合銷售到使用場域經驗回饋回收之需求端之循環經濟的系統營運模式。在全球化數位轉型的契機(天時)中,把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絶佳優勢(地利),以共利形成共識(人和),並在全數位信息貫通的狀況下,進一步推動聯盟而發展成遠距分散(去中心化)的生產模式,而且,以重返人類最適合的「社區經濟」生活方式的願景藍圖(共同努力的最終目的)。

若以人體系統架構來比擬,產業想要達成工業4.0或者智慧製造目標所要求的組織系統架構,基本要素上需要包括:頭部,軀幹和雙足等三個部分。而三者的責任分工和功能依序是:

頭部的功能是:由市場的需求進行研究、開發與完成設計,

軀幹的功能是:依據最終的設計進行製造、檢驗、品保,

雙足的功能是:進行市場、銷售、服務及反饋使用者經驗。

僅有製造能力的軀幹功能,欲達成工業4.0的願景,仍然不足。

欠缺良好的設計開發能力,或者不瞭解客戶的使用經驗,當前在Digital 3.0的時代,先進國家同樣可以用不需要人力的無人工廠來完成同樣的工作,那麼,台灣未來的機會在哪裡?因此,面對未來發展的挑戰,除了能够快速滿足模型基礎定義 (Model Based Definition; MBD)的品質資訊架構(Quality Information Framework, QIF)標準之外,我們還需同時擁有:代表頭部的MBSE(以模型為基礎的系統工程)能力,和代表雙足MBCM(以模型為基礎的狀態監測)的能力,以及所有的功能必須完成有效的整合精練。所以,要達成「頂天立地」的目標是很大的挑戰而且必須立即行動。

如果系統能夠依據每位客戶的個別需求,而正確的完成這個生態系統循環中的每一項任務,最終每位客戶都能如自己期望的得到符合品質及可靠度要求的產品,我們就可以認為已達到完整的工業4.0,或是智慧製造「量產客製化」的最終目的。針對這目標,無論是在2013年初由德國提出的Industry 4.0,或者是更早在2006年由美國NSF提出的CPS虛實整合系統,至今,早已是全球未來發展的共同目標,因此世界標準組織ISO已接受美國ANSI的建議而在今年2020年的七月正式公告了工業4.0追求的量產客製化所必需的MBD,亦即以模型基礎為定義的全面品質QIF品質訊息框架的世界共同標準。QIF的框架中貫穿了包括上述軀幹所需的所有功能,也可以說就是完成了所謂「正脊」的工作!亦即由:設計到製造、檢驗、品保的所有訊息,而且其數位軌跡可以同時進行向下以及向上的循環,也正是社會創新當中「循環經濟」的真義!

在產業人才發展的行動方案部分,本文再次強調並聚焦2000年OECD未來教育中K12核心素養的「自主行動」。

首先,核心素養所謂的核心,是培養出渴望終身學習的人才!而在核心素養的自主行動中,最重要的則是「系統思考」。學會系统思考的主要因素在於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帶來未來必須面對的後果,而我們每個人自己都在地球系統之中相互影響著,而渴望終身學習是基于想要不斷向上、追求自我實現的態度。所以,不願再只是隨波逐流而能「頂天立地」,擁有具建設性的系统思考模式,而棄絶具負面的思考模式。尤其,因為華人社會歷經了長期的統治系统,以致于權威的教育模式也不知不覺的形成了系统性的制約,在如今的翻轉教育階段,K12的核心素養已改為情境式的教與學之時,更應值得被省思。

最後,儘管這波的全球疫情持續延燒,但是,已令絶大多數的人類意識到必須由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如果以系统整全的角度而言,除了加強自覺及覺他的能力之外,反思能力的培養,同樣是我國人才面對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