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知識庫
塑膠產業電子報
重要議題評析
2020.12.24

企業佈局人力資源利器-我國政府人才發展資源之介紹與應用

李曉媛 工研院產業學院研究員

緒論

受到全球COVID-19疫情影響,產業面臨供應鏈斷鏈,市場需求萎縮及原物料價格波動等問題。塑膠製品產業同樣也面臨此考驗,受到國際原料供應鏈中斷,還有在產品生產的環境,廠內需要聚集大量員工,如何使員工減少接觸產生的感染風險,也是重要的課題。在疫情的驅動及產業數位化發展的推力下,產業亦面臨評估導入智慧製造的兩難。全球的高階主管,對於疫情的影響又有什麼看法?根據【KPMG 2020年全球CEO前瞻大調查】,指出在新冠疫情(COVID-19)的影響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CEO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人才風險是其中成長最為顯著的挑戰。

塑膠製品產業之關鍵人才,從材料研發及應用、產品設計、塑膠射出技術、模具相關等人才為主,受到環保議題的影響,需要的是將可回收再利用或可分解之材料,應用於產品設計與生產所需的人才,以及該人才所需之職能(知識技能),都是現在被高度關切的。此外,因應數位化及智慧化技術應用到產品生產過程,帶動數位工廠或智慧製造人才的需求,如智慧生產線規劃、物聯網工程師等人才需求。當然人的工作方式也隨之受到影響,如因疫情避免人員接觸帶動了遠距工作,以及因應智慧製造引入機械手臂或工業機器人之生產方式,改變了企業員工要有人機協作的工作方式。然而,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影響了員工需具備的工作職能,如數位能力的提升、操作複雜加工機具的能力等。

規劃扣緊組織目標之訓練內容可提升員工訓練意願及成效

企業在因應疫情及產業發展所帶來的轉變,聚焦於人才相關的部份,包含員工工作方式的改變及提升員工能力等。

員工能夠具備足以勝任工作的能力,才能達成工作目標,為組織帶來獲利及價值貢獻,所以企業對於教育訓練制度及推動都投注相當大的心力,根據104人力銀行2020人資F.B.I.報告指出,2019年百人以上企業加碼投資「人才培育費用」,增加人才培育花費、減少績效管理工具費用,且從2020年企業的規劃費用來看,此情形會延續,顯見企業重視內部員工的能力培訓。

教育訓練的目標要能緊扣組織策略發展目標,才能讓員工的能力發揮在「對」的層面上,目前以Kirkpatrick提出之四層次訓練評估模式,在理論上與實務上最廣被接受與採用,包含反應層級(Reactions)、學習層級(Learning)、行為層級(Behavior)、成果層級(Results),且從學習理論的角度來思考,員工接受教育訓練後,若能產生「學習遷移」,就是把所學應用在工作上,這樣就可以對組織產生貢獻,達到Kirkpatrick所說的行為層級和成果層級的效果。

因此,在員工訓練規劃時,要能夠釐清訓練需求、提供適當的學習方式,以及針對不同訓練目的安排適切的評量方式,最有效訓練,就是找出員工缺乏的能力,且能與員工原有工作有高度的關連性,並且結合員工績效目標作為訓練評量的指標,這樣可以讓員工一邊學習成長,且同時完成被指派的工作,也可提高員工參與訓練的意願。

根據104人力銀行2020人資F.B.I.報告指出,企業多透過「實體學習課程」、「任務指派歷練」來培育企業內部的管理人才或高潛力人才。而且相較於2018年,2019年500人以上規模企業運用「行動學習/移動端學習」此方法進行人才培育的比例成長近一成。這說明了,根據不同的人才,要提供不同的訓練方式,且現在的人善用片段的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量較高,所以行動學習的需求也提升了。

企業妥善運用政府人才發展資源蓄積人才資本

你知道嗎?政府對於人才發展是相當重視的,從學生在學校為了協助學生具備產業所需實務能力,推行學校與企業合作培育人才,稱之產學培育,在人才進入企業服務前,提供待業者職前訓練資源,協助待業者就業,稱為職前訓練。人到了企業成為企業的員工,政府也提供在職員工訓練及企業辦理員工訓練的資源。此外,為了協助企業選才,還推動多項專業人才的能力鑑定。綜整,政府從培育、職前訓練、員工培訓、人才招募與企業選才所提供之資源架構(如下圖),企業可根據不同的人才(如技術、專業、研發等)及不同需求(培育、培訓、招募、選才等),選用政府提供的50多項計畫及服務,各別計畫內容可至經濟部產業人才發展資源網查詢(https://www.italent.org.tw/)。

圖1 政府提供人才發展資源架構圖(引自經濟部產業人才資源通手冊)

企業可以依據不同的對象選用合適的資源來進行人才佈局,簡單來說短時間要遞補人才,則用徵才的方式。企業特定核心人才或勞動市場上找不到的人才,則可以採用產學合作長期培育的方式,這樣可以客製化培育符合企業需的人才。在企業新人訓練部份,也可以運用勞動部的職前訓練資源,透過產訓合作的方式,與政府一起訓練人才。

塑膠產業可運用之人才發展資源

以下就塑膠產業相關資源及企業較常運用之政府資源進行介紹,分為在職員工訓練、產學合作人才培育、企業選才客觀工具及產業人才職能基準。

1.在職員工訓練:

(1)企業自行辦訓:企業若有能力自行規劃教育訓練課程,可以依企業所屬縣市,至轄區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各地方署(如彰化地區可找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申請「企業人力資源提升計畫」,可獲得辦理員工訓練的補助。此外,勞動部針對企業投保人數51人以下企業,提供「小型企業人力提升計畫」,提供企業協助課程規劃的服務。

(2)員工外派訓練:企業也可依據員工需要訓練的產業新技術、產業趨勢新知、創新等知識內容。政府透過委託法人辦訓的方式,開設中高階專業人才課程,並補助參訓學員學費70%-40%不等,開設課程可至工業技術人才培訓全球資訊網查尋報名參加(https://idbtrain.stpi.narl.org.tw/classinfo.htm)。例如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則有開辦此類課程。此外,政府資源亦提供企業包班服務,企業若有需求可以與工研院、塑膠中心等開課法人機構聯繫,由法人協助規劃及辦理課程,協助企業訓練員工。

2.與學校合作培育客製化人才:

企業若有特定欲培養的人才或想運用學校研發資源,且願意長期與學校合作,在人才培育上進行投資,就可以選擇這個方式。越來越多企業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提前進入校園預約人才,產學培育計畫較少直接補助企業,僅有勞動部雙軌旗艦訓練計畫,依據企業培育人才學歷,給予不同工作崗位訓練補助費用(如高職學制3萬元/人、二專及四年制-1萬5千元/人)。此外,企業目前最常運用的資源為「教育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此計畫之特色為,當學生從高職升大一時,企業需聘專班學生為正式員工,且需提供高於基本工資的薪水。產學培育計畫超過20項,根據不同的培育對象,可以選用和學校合作不同的計畫,最終,企業可以獲得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3.企業選才客觀工具:

經濟部推動產業人才能力鑑定其中與塑膠產業相關的有3項,如塑膠技術工程師基礎能力鑑定、塑膠射出成型工程師、塑膠材料應用工程師(https://www.ipas.org.tw/PMAE/AbilityDescPage.aspx)。企業可透過加入能力鑑定認同企業,享有協助企業媒合通過鑑定者的服務,這樣一來可以節省企業找尋符合能力需求人才的時間。企業也可以結合員工績效制度,將能力鑑定考科作為員工升等的條件之一,讓績效制度結合第三方具公信力單位,使制度更為客觀及公正。

4.產業專業人才職能基準:

根據勞動部職能基準的定義,為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相關依法委託單位所發展,為完成特定職業(或職類)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能力組合。此能力組合應包括該特定職業(或職種)之主要工作任務、行為指標、工作產出、對應之知識、技術等職能內涵的整體性呈現。簡而言之,職能基準就是一種人才規格,是由產業現職人士共同定義出來的,對企業而言,可以參考職能基準,根據組織內職務,發展工作說明書、規劃員工訓練、設計招募面談問卷或題目、也可以應用在績效制度標KPI設定的參考。這樣一來,可以節省企業在做上述制度建立時間,不需從頭做起。

目前勞動力發展署iCAP職能發展應用平台(https://icap.wda.gov.tw/)網站提供查詢及下載服務,其中與塑膠產業相關的職能基準,包含塑膠產業射出成型工程師、塑膠材料應用工程師、塑膠整合製造操作人員、塑膠模具技術人員、塑膠生產製造操作人員及塑膠加工技術員(分為資深、技術員、助理技術員),企業可以至該網站查詢所需的職務資料,下載後應用喔!

企業要以更彈性、更快速思維來應對變動的時代

企業在面對疫情、產業升級及數位化、智慧化的衝擊下,可多運用政府資源來儲備或長期發展人才的能力,以因應疫情過後,可以順利轉型發展。引用KPMG全球主席Bill Thomas的話:「全世界的企業領導人皆採取果斷明確的決策以面對不確定性。而疫情衝擊更加速了現行企業數位化與社會責任相關營運策略的落實。然而,其他領域的未來規劃則更具挑戰性,特別是關於未來工作模式與問題解決方案。」由此可知,企業面對不確定的時代,應該要以更有彈性及快速應變的能力來因應,妥善的運用政府資源來發展人才,將可讓企業蓄積更多能量,來克服這變化快速的環境。

參考資料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7/07/01/678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