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塑膠的循環經濟商業機會
葉欣誠|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引言
以塑膠為主題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可以如何思考?作者點出了目前循環經濟新創提案的通病:重循環缺經濟、重商業無循環以及缺乏設計這三種類型。作者利用《獲利世代》「商業模式九宮格」來思考與分析塑膠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也可利用SWOT分析來抓住塑膠議題的優勢、弱勢、機會與威脅,再以「強化優勢、瞭解弱勢、回應威脅、創造機會」角度勾勒新的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與商業模式的基本思考
「循環經濟」在臺灣社會中,從前幾年的「政策用語」,透過各領域持續的討論與辯證,逐步成為較為成熟的概念,而不同的領域也開始開展各種可能的循環經濟模式。當然,一開始的各類模式,比較像是「以循環經濟為名」的運作機制;歷經幾年的演進之後,「具有循環經濟內涵與商業模式」才逐步成為較多人的共識。
簡單來說,從字面上來看,「循環經濟」即為「循環」加「經濟」,其中「循環」是一種系統概念,具有生生不息、節約資源的基本概念;而「經濟」不言自明,就是說這是個經濟學名詞,是一種商業操作。不同的學術與商業機構提出許多循環經濟的定義,個人認為最言簡意賅的是英國標準協會(BSI)於2017年6月正式發布《BS 8001》的:「一個系統性的方法,設計出得以永續管理產品和服務使用資源的商業模式」(BSI, 2017)。簡單的幾句話中包括幾個主要的核心概念:「系統性」、「永續管理」、「產品和服務」、「資源」、「商業模式」,各涉及不同的專業。
筆者曾經在2018年,在綠學院網站上撰寫了一篇發表的「看懂循環經濟產業的422心法」(葉欣誠,2018),希望簡單地釐清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簡單來說,「422」係指循環經濟系統的四個基本流動:物質流、金錢流、資訊流、能量流;二個基本物理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與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轉換必然有損失);二個主要的思維模式:「系統思考」與「批判思考」。一年多之後,這基本心法依然適用。個人擔任各種大學、政府、團體或企業辦理的循環經濟新創提案或強化機制的評審,發現各種不同的樣貌,大致而言分為以下幾類:
1.重循環缺經濟:學生與非營利組織的提案往往有這樣的取向,談了很多循環與環保的概念,或討論了想要處理的社會現象,但沒有商業模式。有時請教其收入從何而來,往往得到「向政府申請補助」這類的回答。
2.重商業無循環:有時看到企管顧問公司或創意設計工作室就某一主題提出循環經濟模式,商業模式分析頗為完整,但對於循環的討論,僅限於字面,未有前述的「四流」在其中。請教問題時常發現提案者並不瞭解問題的內涵。
3.缺乏設計:循環與經濟都有了,但整體設計對消費者而言缺乏吸引力,新意不足。
在塑膠產品的領域,也發生類似的情形。若我們還記得2018年發生的「洋垃圾事件」、「珍奶吸管事件」等,搭配以歐盟為首的全球限塑風潮、環保署的限塑政策,概念上相關的諸多產品於焉而生,譬如各類「非塑膠」、「類塑膠」或「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矽膠食物袋、租用杯具、創意環保袋等貨品或服務,也有許多相應的APP平台。然而,這些產品是否在市場上引發了具有前景的商機,且同時明顯改善了塑膠引發的各項問題呢?我相信,大家自有觀察。
那麼,以塑膠為主題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可以怎麼思考呢?各類從理論出發、從業界需求出發、從國家政策出發、從世界趨勢出發的討論比比皆是,我想就使用最簡單的商業模式要素與塑膠這件事情的本質與特性來討論。在許多課程與實場分析中,我們經常使用《獲利世代》作者Alexander Osterwalder創造的「商業模式九宮格」來思考與分析商業模式的九大要素(曹先進等譯,2017),包括關鍵合作夥伴(Key Partnerships, KP)、關鍵活動(Key Activities, KA)、關鍵資源(Key Resources, KR)、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 VP)、顧客關係(Customer Relationships, CR)、通路管道(Channels, CH)、目標客群(Customer Segment, CS)、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 、收益來源(Revenue Streams, RS或Revenue and Benefit, RB)。前述三類不完整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即缺乏了其中的若干要素,或構成這些要素的內涵。譬如,「循環」(circularity)可以是一種價值主張,但也影響了關鍵資源、合作夥伴與成本結構,要看循環的程度如何;「經濟」重視成本結構與收益來源,但需要看關鍵活動和價值主張是否吸引人,以建立與目標客群的顧客關係。「設計」是很關鍵的綜合連結過程,但需關照每一個環節的專業。
塑膠作為主體的思考
既然我們的主角是塑膠,就必須先瞭解「塑膠」到底是甚麼?就算對塑膠的發展過程不瞭解,從結果論,我們也可以輕易地猜測,塑膠必然符合人類現代生活的各類需求,否則不可能受到廣泛的使用。也就是說,塑膠具備許多優點,但在大量生產與使用後,也產生了各種後果,因此引發眾人的關注。所以,就「價值主張」的角度來看,需要彰顯正面價值,削減負面效應。這原則簡單,但需要多角度分析。
歐洲塑膠協會(PlasticsEurope)每年發佈關於塑膠的各類資訊,在2019年的 “Plastics – the Facts 2019”報告書中,說明了塑膠對於世界的貢獻何在(PlasticEurope, 2020),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來想想塑膠的正面用途。譬如,塑膠當年最主要的功能是替代許多稀有且不永續的資源,譬如海龜殼、象牙與動物骨頭製品(塑膠筷子替代象牙筷子即為一例)。二次大戰之後塑膠的發展更快,促進人類生活的衛生、舒適與諸多福祉。談到衛生,塑膠食物包裝、塑膠製作的醫療器材都是維護人們健康的重要物資。還有,最近大家最關心的防疫口罩,基本上就是塑膠製品。和百年前的棉布口罩相比,隔絕效果大幅提昇。
簡而言之,大家對於「永續發展」都耳熟能詳,然而永續發展並非只是環境保護,還包括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領域。聯合國於2015年9月發佈,現在全球各界遵循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即包括了17項不同面向的目標(United Nations, 2016)(圖1)。若把塑膠對於人類社會或地球環境的貢獻與威脅分別對應到這十七項目標,就可以理解需要處理的議題何在了!譬如,SDG 3是「良好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fare),塑膠對此的若干貢獻與威脅為:
1.貢獻:潔淨包裝降低病原傳染風險、醫療器材促進健康、替代生物材料
2.威脅:生產過程產生污染影響人類健康、使用過程的環境荷爾蒙攝入影響人類健康、廢棄物影響生物與人類健康、微粒進入人體影響健康
類似的方法可以運用到其他任何一個SDG,就可以廣泛性地檢視「塑膠」對於人類永續發展的貢獻與威脅為何。進入「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設計時,就可以思考「循環」與「經濟」在其中如何提昇貢獻與降低威脅,並且可以透過商業模式設計達成商業目標。
若回歸到臺灣社會對於塑膠的理解和討論,我們可以重新整理出塑膠的優點與缺點。相信大家對於SWOT分析都非常熟悉了,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分析方式,抓出塑膠議題的優勢、弱勢、機會與威脅,再以「強化優勢、瞭解弱勢、回應威脅、創造機會」的角度勾勒可能的商業模式。表一是一個嘗試,羅列出若干塑膠受到討論的議題與角度(弱勢與威脅),同時包括也許需要喚起大家重視的塑膠的關鍵角色(優勢與機會)。當然,這是一塑膠這議題的整體角度列出的大要,若針對其中的單一議題(譬如塑膠微粒)作更細部的分析,可有更多的角度,界定出各種不同的策略。

圖1: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資料來源:「氣候變遷教育議題特性和近期發展」,葉欣誠,2019,https://reurl.cc/D99xE5
表1 塑膠議題的SWOT分析
| 優勢 | 劣勢 |
| 保育:保護生物與礦物資源 方便:提昇生活便利 便宜:讓更多人可以提昇生活 健康:作為各級醫療器材的材料 | 排碳:生產過程增加碳排放 污染:使用與處理過程產生污染 不分解:堵塞排水系統 破壞環境 威脅生物多樣性 健康:微粒進入食物鏈 |
| 機會 | 威脅 |
| 回收:提昇回收率,降低衝擊 分解:發展生物可分解塑膠 高值(質)化:提昇高階運用 認證:搭配國際回收等認證 | 全球化:塑膠問題已經全球化 污名化:「塑膠」即邪惡 文青化:解決方案不科學 |
表1的功能僅為展示一種分析的思考模式,列出的每一項SWOT都可以就不同角度繼續分析。譬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發佈的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WEF, 2020),針對各類權益相關者(stakeholders)調查40個事件,認為該事件在2020的風險將高於2019的比例從高至低一路排出,「空氣、塑膠、水污染對人類健康的衝擊」事件排在第15名,為67.1%。針對表1中的每一項,皆可研判其感知風險(主觀)與實際風險(客觀),對於後續研判會更有幫助。
實際應用與延伸方面,譬如若塑膠回收業者希望透過提昇回收率,並取得國際認證,以提昇商業機會,可以在表1的大要分析基礎下,往下探討可行的策略為何。當然,政府的政策配合相當重要,若界定出關鍵的政策需求,就需要透過公協會或其他團體與主管單位溝通。若新創團隊希望發展替代傳統塑膠吸管的產品,並且可以營利,則需考量世界各國對於各種材料的政策為何,以考量產品的法規與公眾接受程度為何(譬如PLA在各國的規範不同)。
以完整的永續思維考量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
無論是B2C或B2B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九宮格中的各個要素都需要完整考量。面對各類問題的挑戰,不同的顧客或權益相關者的觀點、價值、重點也都不同。有人重視環境保護,有人重視健康福祉,有人關切海洋生物,但事實上更多人關切的也許是便利與價格。既然永續發展是眾人都能夠接受的共通目標,以完整的永續思維看待一個商業模式的內涵,循環經濟的概念自然就可融入其中。
因此,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類的目標與考量應該同時看待,考量主要的價值主張與可能的目標客層,藉此界定主要的商業策略與營利模式。已經在塑膠行業中具有經驗的業者,對於可能的商品與服務的界定、通路等相當理解,然也許可以嘗試理解不同的顧客或團體對於塑膠議題的瞭解或看法。科學與知識當然重要,但並非一般消費者具備的能力,理性與感性的交互運用,也是現在商業模式設計的重點。總之,展開我們的腦力與視野,包容各類的考量與觀點,眾人的經驗與智慧便可讓專業發揮最有效率的功能。
參考資料
BSI, BS 8001:2017 全球第一個循環經濟標準,https://www.bsigroup.com/zh-TW/BS8001/,2017。 葉欣誠,看懂循環經濟產業的422心法,https://reurl.cc/vD1WLL,2018/8/21。 曹先進等譯,Clark, Osterwalder, and Pigneur 著,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用這張圖,探索你未來要走的路(Business Model You),早安財經,2017。 PlasticEurope, Plastics – the Facts 2019, downloaded from https://www.plasticseurope.org/application/files/9715/7129/9584/FINAL_web_version_Plastics_the_facts2019_14102019.pdf, 2020. 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wnloaded from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21252030%20Agenda%20for%20Sustainable%20Development%20web.pdf, 2016.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downloaded from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al_Risk_Report_2020.pdf,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