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開放,步伐穩健-田一塑膠陳佳樑經理訪談
鄭漢榮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三所助理研究員
本期塑膠產業電子報的企2代人物之一是田一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田一塑膠),成立於1981年,主攻各式包材,員工人數約為30人。
雖然對社會大眾而言田一塑膠並不起眼,但其實該公司也是隱形冠軍的一份子,例如知名飯店、通路使用的麵包袋有不少出自該公司,所以田一塑膠的產品已深入民眾生活,而且產品內外銷比例各半,歐美市場也是該公司的服務對象。
本文章透過田一塑膠的受訪對象企2代陳佳樑經理(以下簡稱陳經理),回首接棒的起源與心路歷程,並請他提出有助企2代接班的相關建議。
自然而然,進入田一塑膠服務
陳經理生於1976年,18歲那時從新加坡念完大學回來,因為那時剛畢業沒想法,所以雖然大學所學跟公司業務沒有關係,但開始為家裡幫忙,從現場基層開始服務。
剛好那時田一塑膠有1台機器是因客戶建議而為生產新產品訂做,但機器進廠之後卻放了2年時間沒用,甚為可惜,所以陳經理的父親讓陳經理去操作那台機器。
當時那台機器既沒人會使用、也沒人力去操作,所以已經佈滿灰塵,但陳經理摸了1、2年時間,總算透過那台機器開發出新商品,雖然嘗試的過程中不免產出一堆廢料,但是父親還是信任陳經理、放手讓陳經理處理,並歷經與日本客戶往來1年多的打樣時間,最後20年前接到那時公司有史最大一筆訂單,金額高達1千多萬元,而且那個產品至今還有在生產,可說是公司的長青產品。
由於陳經理總計在現場服務了10年,磨練出深厚的技術底子。因此即使後來轉往業務領域發展,但陳經理還是有時要支援現場,所以有3、4年時間業務、現場兩頭忙,正式任職業務時已經30幾歲;現在即使已經在田一塑膠負責業務開發與經營管理,但有時還是要協助現場調機器。
轉而擔任業務時,企1代的父親自然會給予指導,也會帶著陳經理到處認識客戶,陳經理也把握機會積極學習、觀察。擔任業務,不只是新的領域,也是陳經理學以致用的開始,例如原先父親出國參展時是跟具備外語能力的外貿經理2人參加,之後陳經理加入並活用其外語能力而成為第3人,5、6年後父親也選擇放手,陳經理跟外貿經理2人一起出國參展即可;過往練就的技術底子,也使陳經理成為對各種產品都很瞭解的業務,也知道現場是否能夠配合客戶要求。
換言之,如同後來進入公司服務的弟妹一般,其實陳經理並非被父母親叫回來公司幫忙,也並非陳經理所有手足都在田一塑膠服務。陳經理態度也很開明,告知弟妹若是在外面有更好的發展也歡迎放手去闖蕩,若是不行再回來公司服務也可以,因為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家族發展方向過於集中,變成把雞蛋放在同1個籃子裡。
逐步拓展,持續用心
陳經理至今已在田一塑膠服務20幾年,雖說守成不易,但陳經理依然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田一塑膠的營業額不僅倍增,產品也從原有的禮品包材逐漸往食品、功能性等方向多角化經營,機器上也求新求變,所以目前幾乎所有包裝袋皆可生產,也持續關注技術上能有哪些創新方向以尋找新機會。
公司的發展模式也隨時間發展而更上一層樓。弟弟負責外務跟現場,妹妹負責行政、ISO、庫存管理、生管排單,當初也是妹妹幫忙建立老員工不懂的ISO制度與資料。因為有了ISO,才讓公司分工明確化、業務流程SOP化,而非傳統下屬靠主管指示工作的方式,讓主管不用事事決定而更輕鬆;因為ISO而報表化之後,資料也比較好查找,例如庫存的資料與狀況可以更清楚地掌握。而且ISO不僅重要,還是不做不行之舉,因為3、4年前食安問題頻傳,所以身為食品包材客戶的飯店,需要供應商提供認證才放心。
另外,陳經理也懂得放權的重要性。所以會放手讓老員工改機台,讓老員工能夠照自己的想法發揮,能有決定權跟參與感。改機台的結果也不負所望讓製程效率提升,原本要2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1小時即可,讓老員工更輕鬆、也減少人力負擔。
除此之外,以前公司展覽主攻包材展、塑橡膠展,但是因為來攤位光顧的多為同業,後來就改去食品展、禮品展等下游應用端展參展,因而創造出較佳的拓銷效果。也因為25年來堅持參展,成為老招牌、老字號,使客戶因為展場都看到田一塑膠,認為公司穩健經營而可以安心下單。而且早期雖然世界各國都參展,但是後來集中火力,現在只需在內銷市場的台灣跟外銷市場的香港參展即可,並輔以公司架設網站、發展B2B電商,使公司的內外銷比重各半,可以互補、穩定地發展。
彼此尊重,穩中求變
回首接班歷程,陳經理坦言由於願意花時間去累積能力、跨越門檻,即使做出改變,也是一點一滴微調式發展,過程較無阻力。其穩健作風不同於某些企2代有相當大的抱負,但也因此一進入公司就大刀闊斧地改革,結果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所以對陳經理而言,也沒有老員工不順從的問題,而是重點在於自我能力提升,至於當年沒有老員工帶,只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但還是會給方向,至於說的內容較為模擬兩可,只是因為表達上較辭不達意,所以陳經理自行摸索。但即使父母並無指定接班團隊,陳經理也無此想法,而是有能者居之,看公司裡誰有能力就讓對方去那個位子嘗試,不行的話再調動職位即可。
再者,陳經理也認為自己其實很幸運,因為父母很開明、弟妹也尊重大哥決定,由於沒有人特別強勢所以彼此尊重,就沒有彼此防範、對立心態;而且由於父子僅相差22歲,所以關係親近,維持亦父亦友的角色。
陳經理有想法的話,也會先告知父母,讓他們心裡有底,而不是先斬後奏、決定了才告知,所以重大決策會有醞釀期;加上陳經理也會先分析出好處,再透過家庭會議讓全家上下一起前進,所以傳統親子、手足之間的衝突並無發生,而且由於仔細評估,所以實際推展之後較不會有落差。
以接單為例,因為母親目前仍在管帳,所以會對訂單利潤在意,但是陳經理明白以前利潤好、競爭者少,所以賣1個賺1個,現在競爭者眾、資訊發達,所以毛利只有10-20幾%,而且機器若是長期不用零組件也會損壞,所以會跟母親溝通雖然毛利少5%,但其實1個產品金額差沒多少錢,訂單整體金額也沒少太多錢,因此推掉訂單反而划不來,也會讓訂單逐漸流失,10年前已不管事的父親也理解,認為損益能夠打平、產線有在運作即可。
更進一步地,由於長期往來的印刷廠因企2代無接手意願,故請陳經理接手,但條件是員工要留任。儘管陳經理對印刷環節不熟悉,且父親早年有做印刷,但因為印刷會接觸到揮發性物質,所以決定寧可少賺也不碰,20幾年來將印刷製程委外處理;但如今陳經理認為一條龍製程才有競爭力,而且一直拜託他人處理印刷製程也不利,所以3年前決定承接那間印刷廠,而印刷廠也要找信得過的人承接,所以讓往來20幾年的田一塑膠承接。陳經理也為此一重大決定,帶父母去訪廠、議價,父母也很開明表示考慮好就好。
因此,陳經理不僅透過一條龍製程提升公司的競爭力,也在進一步尋找新廠房能夠整併現有印刷、製袋、庫存3大廠區,以求經營效率更上一層樓。
給其他企2代的接班建議
回首過往,由於陳經理進入公司服務時間較早,算起來反而比較像是「企1.5代」,企1代跟企2代活動都有參與。所以也根據雙方往來的經驗與觀察,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夠協助其他企2代順利接班,少走冤枉路:
多跟企1代聚會交流:
以企2代而言,對於彼此交流、合作其實態度開放。例如新莊之間的廠商就有組成網絡,不只可以互相轉介訂單,也可以共同承接大訂單,這樣一來就不用擴廠,如今也有企2代會向陳經理這個企1.5代請教。 但很可惜地,企2代因沒有共同話題,比較少參與企1代聚會。但陳經理有幸因前輩提拔進入公會擔任理事之後,受到很多企1代的照顧,也從旁學習他們的經驗、視野、細節。就他而言,企1代能夠做到營業額數億、數十億、數百億規模,甚至投資10億而雲淡風輕、面不改色,自然有獨到之處,企2代可以多多學習。
增加不同部門歷練:
當年陳經理在現場摸索了10年,事後回想,以製造業性質而言其實投入5、6年即可,如此一來可以更快接觸行政工作,帶來更大成長空間。換言之雖然懂現場又懂行政面對客戶當然較為有利,但時間可以盡量縮短,不用到精通的程度,以能有更多歷練。
多出國參展:
陳經理也鼓勵展覽可以多去參加,因為有助於開拓視野,對做決定會有幫助。陳經理由於曾留學國外,深知打下的語文能力基礎幫助很大,所以建議企2代若能具備語文基礎更好,不然即使可以透過別人轉譯,轉譯後的成果其實有差。
企1代放手才能讓企2代學到東西:
有的時候因為企1代努力打下江山會放不下,看到企2代做不好就插手,但企1代若是能夠不插手的話,就能讓企2代藉失敗而成長、吸收經驗。所以企1代還是要能夠看開、放手給企2代做為試煉的機會,不然管得太多反而企2代不容易學到東西。
總結
根據前述發展過程介紹,可知陳經理進公司之後雖也曾有不順遂,但很幸運地由於父母的開放與包容,所以能夠容忍失敗,讓陳經理透過嘗試與摸索逐漸累積實力;陳經理也採務實態度,並非想要一步登天,而是順其自然,透過漸進模式的一步步累積實力,以一步步做出改變。也由於親子之間能夠和諧共治,所以當面臨重大決策時,陳經理能夠一方面分析其中利弊得失,一方面尊重企1代的寶貴經驗,讓重大決策能夠順利推展,並讓公司能夠穩健經營、兼顧創新。
由於陳經理進入業界的時間較早,身為企1.5代的他由於企1代、企2代都有接觸,從雙方身上都看到優點。所以建議一方面企2代要趕快打好基礎,也要不忘多跟企1代前輩學習,另一方面企1代也可以放手多給企2代一點空間跟失敗的機會,就能夠讓企2代擁有學習與成長的結果。
